close
內容來車貸銀行照會申請貸款信貸年息自hexun新聞
著力結構調整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2順位房貸一、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1、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有所進展從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結構看,2012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4%,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資本形成高1.4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GDP增長7.7%中,有4.3個百分點是由最終消費貢獻的,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5.5%;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30.3%,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是14.2%,拉動瞭1.1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而且在內需中間投資和消費貢獻的比例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提升。從三次產業結構看,2012年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為10.1%,基本與2011年持平;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5.3%,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4.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3%,比第二產業高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47.8%,比上年同期提高瞭1.6個百分點。從制造業內部結構看,2012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2%,高於規上工業增速2.2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速9.5%,低於規上工業增速0.5個百分點,工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今年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9%,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同期都有明顯提高。從區域經濟發展結構看,2012年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和投資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其中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快於東部2.5和3.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快於東部7.6和6.6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東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快,中西部地區工業、投資增速都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增強。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0年到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從10411億元增加到88434億元,年均增長21.5%,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12年,我國工業領域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為12.2%,高出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壯大,提高瞭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瞭一個國傢的科技實力以及高技術產業化的能力。隨著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張,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的出口保持持續增長,我國201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繼續占世界第一位,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帶動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個數與從業人員不斷增加,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特別是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就企業個數而言,2000-2011年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個數年均增長7.53%,比工業企業單位個數增幅高1.03個百分點,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99%上升到2011年的6.66%;就從業人員看,2000-2011年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年均增長10.3%,比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增幅高5.65個百分點,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01%上升到2011年的12.51%。產業研發經費持續增加,有效發明專利高速增長。2000-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R&D經費持續增長,年均增速24.5%。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我國高技術產業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量也大幅增加,2000-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量年均增長41.8%。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五大問題1、產值、利潤比重呈下降趨勢盡管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但總體上講,相比一些發達國傢,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制造業的比重還不高。特別是2000年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始終處於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12.15%下降到2011年的10.47%。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比同樣出現下降,分別由2000年的11.92%和15.32%下降到2011年的10.4%和8.54%。雖然在比重下降的趨勢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益的因素,如隨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發展主線的落實,產業政策傾向於鼓勵自主創新,淘汰落後產業產能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原來以加工裝配為目的的一批企業開始逐漸退出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但是這仍可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十分艱巨。2、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不足當前,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再創新中,我國集成創新和再創新做得比較好,因為這兩種創新容易,隻需要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就能完成,而原始自主創新十分薄弱。在企業研發經費中,2000-2011年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4.71%,是增幅最高的,這就導致瞭我國產業發展總是跟在世界發達國傢後面不斷地學習和引進,不斷地模仿和復制。同時,關鍵核心技術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比如,風能裝機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風機設計能力和關鍵部件的制造技術薄弱。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全球第一,但集成電路芯片、基礎軟件等主要依賴進口。我國長期以來供應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市場,但冶煉類和分離類技術專利僅占世界的2.2%和2.3%。以低碳技術為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其發佈的《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中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幹技術支持,在這60多種技術裡面有42種是中國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術。3、“中國制造”路徑依賴問題突出我國企業對新興產業和市場的敏感性和響應速度是值得稱道的,產業投資的積極性也很高漲,從全國風電和太陽能制造能力的迅速擴張可見一斑。但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制造”已成為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企業仍對戰略性、前瞻性技術探索和研發持不積極的態度。這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極為不利的。技術創新理論指出,當技術軌道發生變遷時,先發者由於背負瞭相對沉重的轉換成本包袱而難以及時抓住機會,而後發者的轉換成本相對較低甚至為零,可以更快地進入新軌道,進而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趕超。我國本應可利用這種後發優勢,但是我國在一些領域的後發優勢發生瞭逆轉,構成新的後發劣勢。中國制造業長期沉淀積累投資、巨大而分層次的市場延長瞭陳舊產品的壽命,從而造成技術依賴和產業轉型剛性。4、技術密集度不高技術密集度高是國際上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界定的一個基本標準,技術密集度明顯高於或數倍高於全部制造業平均值的那些行業才被界定為高新技術產業。R&D經費強度是反映技術密集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2000年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R&D經費強度一直不高,最高的2000年也隻有1.83,最低的2005年低至1.26。近年來,在國傢鼓勵創新、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高技術產業的R&D經費強度保持小幅增長,2011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的R&D投入強度為1.7。這一強度仍然遠遠低於發達國傢的水平,也低於新興經濟體的水平。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傢高技術產業R&D強度均為制造業平均水平的3倍或4倍以上,韓國2006年的R&D投入強度為1.9。R&D經費強度的差距表明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密集程度很低,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處在較低水平。5、尚未走出“投資驅動”怪圈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沿用“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表現為產業投資主要用於從國外引進成套的技術和裝備,企業主要利用國內資源和人力成本優勢開展規模化生產,並將大部分產品和服務外銷海外市場。這種“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發展的模式基本相同。三、改革創新機制增強扶持政策持續性1、著力創新機制體制制度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所在,政府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仍應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以往政府主導不同的是,政府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作用應體現在以服務為宗旨,立足於有利於中觀產業層面和微觀企業層面技術創新,從國傢宏觀層面創造和營造適合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定要充分依靠市場機制,同時註重發揮政府在應用示范、標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對不確定性很高、社會效益很大的基礎研究乃至應用研究,政府可給予補貼或實施傾斜性政策,但這種資助一般應在“競爭前”階段,必須註意防止損害公平競爭。政府還要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放寬市場準入,為各種資本有序進入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2、註重增強各項扶持政策的持續性和普惠性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對於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基礎裝備、關鍵零部件、基礎原材料等關鍵環節,實行穩定、持續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幫扶。更多采取後補貼和補需方的方式,以免造成尋租和不公平競爭。加大財政對“競爭前”的基礎性、共性技術和重要科研基礎設施的支持。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中小企業技術開發風險基金,著力解決制約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調動和保護創新創業者的積極性。突出鼓勵技術開發和高新技術投資,推動實行普惠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實行以間接優惠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從事研究開發的積極性。加快增值稅轉型,降低固定投資大、原材料耗用少的行業的實際稅負,形成企業應用高新技術的正向激勵。3、積極培育國內市場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普遍依賴外國市場,國內市場相對較小,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這造成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也容易引發國際貿易摩擦,目前歐美與中國在光伏電池領域的貿易爭端,就對這一產業的順利發展構成極大制約,而國內市場不足,過度依靠國外需求是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第一,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市場認同度較低的特點,探索建立產業推廣的宣傳機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重點領域、重點產品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和宣傳,提高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認同度,引導和培育新的主流性消費,將重大的潛在需求有效轉變為巨大的現實市場空間,使原始創新的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和成熟。第二,加快戰略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創新。很多地區和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從技術到產品再到產業,不僅依賴於技術的創新,也有賴於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本身沒有任何經濟價值,隻有將其商業化才有“產業”的形成。商業模式的建立有利於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體系,改變原有產業的產業形態,甚至產生新的產業。第三,將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重點放在需求端。通過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科技及創新政策的全面梳理與統計分析發現,我國產業政策主要作用於創新的供給側,對需求側的激勵政策非常缺少。由於支持需求政策的缺失,造成瞭我國太陽能、風電、LED等產業的銷售市場出口依賴,這點亟需改變。4、主動應對後發優勢逆轉要主動應對技術軌道的躍遷,就必須對未來科學和技術進行前瞻性研究。技術預測的時間跨度應該是長期的,可能為5-30年,通常為10-15年。通過技術預測,為產業技術升級和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提供指導性的技術信息。同時,在開放創新中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一要廣泛開展研究開發合作,利用中國市場“籌碼”,與具有技術優勢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以有效地化解壁壘。二要大力發展技術並購。與此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和整合,學習和建設兼容不同文化的整合能力。三要積極引進人才。不拘一格地引進領軍型、骨幹型及特長型的各類人才。四要積極培育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早期的行業研發合作、戰略聯盟,增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產業聯盟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開展集成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明確技術創新路徑,優勢互補、系統集成、分工合作、統籌推進創新活動。5、通過產業鏈創新管理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和技術體系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型技術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的產物。要想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和產業體系,不但需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還需要按照產業鏈發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輔助性技術,包括相關專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檢驗檢測服務技術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執筆: 胡少維)var page_naviga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_navigation');if(page_navigation){ var nav_links = page_navigation.getElementsByTagName('a'); var nav_length = nav_links.length;//正文頁導航加突發新聞 if(nav_length == 2){ var emergency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emergency.style.position = 'relative';emergency.innerHTML = '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6-03/154774413.html
著力結構調整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2順位房貸一、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1、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有所進展從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結構看,2012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4%,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資本形成高1.4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GDP增長7.7%中,有4.3個百分點是由最終消費貢獻的,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5.5%;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30.3%,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是14.2%,拉動瞭1.1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而且在內需中間投資和消費貢獻的比例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提升。從三次產業結構看,2012年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為10.1%,基本與2011年持平;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5.3%,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4.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3%,比第二產業高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47.8%,比上年同期提高瞭1.6個百分點。從制造業內部結構看,2012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2%,高於規上工業增速2.2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速9.5%,低於規上工業增速0.5個百分點,工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今年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9%,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同期都有明顯提高。從區域經濟發展結構看,2012年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和投資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其中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快於東部2.5和3.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快於東部7.6和6.6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東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快,中西部地區工業、投資增速都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增強。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0年到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從10411億元增加到88434億元,年均增長21.5%,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12年,我國工業領域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為12.2%,高出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壯大,提高瞭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瞭一個國傢的科技實力以及高技術產業化的能力。隨著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張,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的出口保持持續增長,我國201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繼續占世界第一位,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帶動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個數與從業人員不斷增加,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特別是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就企業個數而言,2000-2011年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個數年均增長7.53%,比工業企業單位個數增幅高1.03個百分點,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99%上升到2011年的6.66%;就從業人員看,2000-2011年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年均增長10.3%,比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增幅高5.65個百分點,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01%上升到2011年的12.51%。產業研發經費持續增加,有效發明專利高速增長。2000-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R&D經費持續增長,年均增速24.5%。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我國高技術產業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量也大幅增加,2000-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量年均增長41.8%。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五大問題1、產值、利潤比重呈下降趨勢盡管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但總體上講,相比一些發達國傢,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制造業的比重還不高。特別是2000年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始終處於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12.15%下降到2011年的10.47%。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比同樣出現下降,分別由2000年的11.92%和15.32%下降到2011年的10.4%和8.54%。雖然在比重下降的趨勢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益的因素,如隨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發展主線的落實,產業政策傾向於鼓勵自主創新,淘汰落後產業產能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原來以加工裝配為目的的一批企業開始逐漸退出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但是這仍可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十分艱巨。2、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不足當前,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再創新中,我國集成創新和再創新做得比較好,因為這兩種創新容易,隻需要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就能完成,而原始自主創新十分薄弱。在企業研發經費中,2000-2011年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4.71%,是增幅最高的,這就導致瞭我國產業發展總是跟在世界發達國傢後面不斷地學習和引進,不斷地模仿和復制。同時,關鍵核心技術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比如,風能裝機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風機設計能力和關鍵部件的制造技術薄弱。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全球第一,但集成電路芯片、基礎軟件等主要依賴進口。我國長期以來供應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市場,但冶煉類和分離類技術專利僅占世界的2.2%和2.3%。以低碳技術為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其發佈的《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中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幹技術支持,在這60多種技術裡面有42種是中國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術。3、“中國制造”路徑依賴問題突出我國企業對新興產業和市場的敏感性和響應速度是值得稱道的,產業投資的積極性也很高漲,從全國風電和太陽能制造能力的迅速擴張可見一斑。但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制造”已成為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企業仍對戰略性、前瞻性技術探索和研發持不積極的態度。這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極為不利的。技術創新理論指出,當技術軌道發生變遷時,先發者由於背負瞭相對沉重的轉換成本包袱而難以及時抓住機會,而後發者的轉換成本相對較低甚至為零,可以更快地進入新軌道,進而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趕超。我國本應可利用這種後發優勢,但是我國在一些領域的後發優勢發生瞭逆轉,構成新的後發劣勢。中國制造業長期沉淀積累投資、巨大而分層次的市場延長瞭陳舊產品的壽命,從而造成技術依賴和產業轉型剛性。4、技術密集度不高技術密集度高是國際上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界定的一個基本標準,技術密集度明顯高於或數倍高於全部制造業平均值的那些行業才被界定為高新技術產業。R&D經費強度是反映技術密集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2000年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R&D經費強度一直不高,最高的2000年也隻有1.83,最低的2005年低至1.26。近年來,在國傢鼓勵創新、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高技術產業的R&D經費強度保持小幅增長,2011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的R&D投入強度為1.7。這一強度仍然遠遠低於發達國傢的水平,也低於新興經濟體的水平。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傢高技術產業R&D強度均為制造業平均水平的3倍或4倍以上,韓國2006年的R&D投入強度為1.9。R&D經費強度的差距表明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密集程度很低,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處在較低水平。5、尚未走出“投資驅動”怪圈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沿用“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表現為產業投資主要用於從國外引進成套的技術和裝備,企業主要利用國內資源和人力成本優勢開展規模化生產,並將大部分產品和服務外銷海外市場。這種“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發展的模式基本相同。三、改革創新機制增強扶持政策持續性1、著力創新機制體制制度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所在,政府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仍應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以往政府主導不同的是,政府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作用應體現在以服務為宗旨,立足於有利於中觀產業層面和微觀企業層面技術創新,從國傢宏觀層面創造和營造適合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定要充分依靠市場機制,同時註重發揮政府在應用示范、標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對不確定性很高、社會效益很大的基礎研究乃至應用研究,政府可給予補貼或實施傾斜性政策,但這種資助一般應在“競爭前”階段,必須註意防止損害公平競爭。政府還要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放寬市場準入,為各種資本有序進入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2、註重增強各項扶持政策的持續性和普惠性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對於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基礎裝備、關鍵零部件、基礎原材料等關鍵環節,實行穩定、持續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幫扶。更多采取後補貼和補需方的方式,以免造成尋租和不公平競爭。加大財政對“競爭前”的基礎性、共性技術和重要科研基礎設施的支持。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中小企業技術開發風險基金,著力解決制約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調動和保護創新創業者的積極性。突出鼓勵技術開發和高新技術投資,推動實行普惠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實行以間接優惠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從事研究開發的積極性。加快增值稅轉型,降低固定投資大、原材料耗用少的行業的實際稅負,形成企業應用高新技術的正向激勵。3、積極培育國內市場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普遍依賴外國市場,國內市場相對較小,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這造成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也容易引發國際貿易摩擦,目前歐美與中國在光伏電池領域的貿易爭端,就對這一產業的順利發展構成極大制約,而國內市場不足,過度依靠國外需求是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第一,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市場認同度較低的特點,探索建立產業推廣的宣傳機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重點領域、重點產品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和宣傳,提高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認同度,引導和培育新的主流性消費,將重大的潛在需求有效轉變為巨大的現實市場空間,使原始創新的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和成熟。第二,加快戰略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創新。很多地區和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從技術到產品再到產業,不僅依賴於技術的創新,也有賴於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本身沒有任何經濟價值,隻有將其商業化才有“產業”的形成。商業模式的建立有利於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體系,改變原有產業的產業形態,甚至產生新的產業。第三,將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重點放在需求端。通過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科技及創新政策的全面梳理與統計分析發現,我國產業政策主要作用於創新的供給側,對需求側的激勵政策非常缺少。由於支持需求政策的缺失,造成瞭我國太陽能、風電、LED等產業的銷售市場出口依賴,這點亟需改變。4、主動應對後發優勢逆轉要主動應對技術軌道的躍遷,就必須對未來科學和技術進行前瞻性研究。技術預測的時間跨度應該是長期的,可能為5-30年,通常為10-15年。通過技術預測,為產業技術升級和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提供指導性的技術信息。同時,在開放創新中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一要廣泛開展研究開發合作,利用中國市場“籌碼”,與具有技術優勢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以有效地化解壁壘。二要大力發展技術並購。與此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和整合,學習和建設兼容不同文化的整合能力。三要積極引進人才。不拘一格地引進領軍型、骨幹型及特長型的各類人才。四要積極培育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早期的行業研發合作、戰略聯盟,增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產業聯盟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開展集成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明確技術創新路徑,優勢互補、系統集成、分工合作、統籌推進創新活動。5、通過產業鏈創新管理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和技術體系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型技術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的產物。要想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和產業體系,不但需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還需要按照產業鏈發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輔助性技術,包括相關專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檢驗檢測服務技術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執筆: 胡少維)var page_naviga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_navigation');if(page_navigation){ var nav_links = page_navigation.getElementsByTagName('a'); var nav_length = nav_links.length;//正文頁導航加突發新聞 if(nav_length == 2){ var emergency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emergency.style.position = 'relative';emergency.innerHTML = '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6-03/154774413.html
- 英文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車貸繳不出來要賣車及汽車貸款率利最低銀行 2016的相關問題免收費諮詢
- 非看不可的中古車貸試算程式超划算的絕招 台中信貸房貸 試算貸款
- 重劃區信貸借款問題 房屋信用貸款借款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 土信貸雲林古坑土信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